发布时间2016-01-08
报告摘要
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,人才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,东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,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刚结束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,同样是以“创新驱动,人才为先”为主题,人才与创新同等重要。
人才流动和区域分布的变化,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,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,对于未来区域人才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。
2015年已接近尾声,作为东莞转型的重要一年,研究东莞区域的人才流动趋势对东莞及周边地区经济持续增长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会有着更加深层的影响,有利于人才区域流动的共性、机制及规律的研究,有助于各地区间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、开发人才、充分发挥人才的经济效益。
东莞依旧是工业主导型的发展城市,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和求职人群体量很大。但随着传统制造业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影响,用工结构正逐渐发生改变。
Part1:2015年东莞人才发展现状
2015年东莞区域求职者最关注行业TOP5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东莞作为曾经的“世界工厂”,以加工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十分发达,凭借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吸引大量求职者关注,其中以电子科技 (27%)、加工制造(24%)、大型设备重工业(16%)为代表。
另一方面,耐用消费品(19%)、房地产行业(14%)的核心岗位是销售类,不同企业间待遇差别较大,造成了高频率的流动性,二者是构成东莞第三产业的重要人群。
2015年东莞区域在线职位发布行业TOP5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企业需求方面,加工制造(37%)、电子技术半导体(21%)、大型设备机电重工(13%)依旧占有较高比例。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“互联网+”模式的大力发展,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愈发紧密,“互联网/电子商务”行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,在职位发布数上,超越了房地产,成为2015年行业职位需求的TOP5。
2015年东莞地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TOP5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 竞争指数=行业简历数/行业职位数
加工制造与电子科技虽有较大需求,但求职者数量更为庞大,随着传统制造业转型,机器换人等带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,劳动力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,具体表现为人才供需呈现供大于求。较高的竞争指数同样将促使行业基层劳动力外溢,这部分人才逐步流出东莞。
2015年东莞地区竞争最平缓的行业TOP5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 竞争指数=行业简历数/行业职位数
东莞在计算机软件、学术/科研、IT服务等行业存在较大劳动力缺口。事实上,东莞传统制造企业要真正实现“机器换人”,从根本上完成生产线的蜕变,不仅需要政府补贴、政策利好等方面的支持,更需要在长期的人才结构调整中,重视计算机软硬件领域相关人才的梯队建设。
智联招聘进行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,企业在转型期,面临的问题更多体现在“技穷”方面:企业有资金也有意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,但对于中高端技术人才,缺乏行之有效的引才手段。
2015年全行业人才供需变化趋势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从全年变化趋势看,简历投递量与职位总数在1-2月、12月两个时间段处于低谷期。年末跳槽将损失部分年终奖,更换工作成本较高,简历投递量减少。同样,用人单位未产生职位空缺,需求降低。1-2月临近春节,劳动力市场也并不活跃。
简历数与职位数在3月达到峰值,职位数在4-8月份保持稳定的需求,9月将迎来又一个高峰;简历数则逐渐减少,在9月达到低谷,10-11月有所提升,主要是传统的校招旺季。
2014-2015年人才需求变动引发企业招聘方式改变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人才结构变动引起招聘方式发生改变,相比2014年,东莞区域职位总数与简历投递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。一方面,技术型岗位往往采用网聘的形式,普工更多采用现场招聘会。随着生产技术进步,企业更多的需要技术岗,逐渐摒弃现场招聘会,线上职位总数有明显提升。另一方面,中高端技术人才同样多采用网投简历的方式寻求职位。
2015年全行业竞争指数变化趋势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 竞争指数=行业简历数/行业职位数
从全年变化趋势看,竞争指数在3月份达到峰值,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,简历投递数仍远高于职位需求。大量年末及年初积累的跳槽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,简历投递数井喷式增加,导致3-4月份求职者竞争异常激烈。
反观9月,竞争指数到达低谷,溢出的劳动力在3-5月份逐步消化,6-7月份虽有年中奖后的离职小高峰,但数量并不多。在职位需求稳定的情况下,经过8月的供需匹配,9月就业市场迎来竞争最为平缓的阶段,是广大求职者的机会点。
传统制造业萎缩、生产技术升级、激烈的行业人才竞争等因素挤压基层劳动力外溢。另一方面,凭借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人才引进政策,东莞正吸纳更多高质量人才进入。
Part2:东莞人才结构逐步改善
2015年东莞人才流动整体概况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,以电子科技、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为主的东莞支柱产业,因传统制造业整体萎缩,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,劳动力需求锐减、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,激烈的行业竞争,挤压最基层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或主动溢出,体现在数据上,人才总体呈现流出状态。
2014-2015年东莞流动人才学历结构变化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从学历构成上看,东莞流出人才主要是大专及以下学历,即缺乏技术和经验的基层劳动力,2014-2015年均维持在55%左右。
2015年流入东莞的人才中,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53%,相比2014年提升8%。在整体呈现流出的情况下,该趋势将逐步促使东莞完成人才结构转型,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型创新型城市。
2015年东莞人才主要来源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从区域来源看,一线城市流入东莞的人才中,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高,特别是深圳在高等院校不多的情况下,本科比例依旧高于大专。一线城市流出的本科人才是东莞中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。
除广东省以外,人才流入东莞的主要来源地为湖北和湖南,人才以大专及以下学历居多。随着距离的拉长,本科及以上学历愿意到东莞工作的人才比例逐渐上升。
2015年东莞人才流出区域TOP5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东莞地区溢出的人才中,大专及以下学历更偏向选择深圳。深圳相较东莞及广州的高工资,是吸引该群体的主要因素。除此之外,同样有部分人才选择广州,深广依旧是东莞人才主要输出地。但相比而言,东莞区域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力更倾向选择广州。
少部分被挤压出的劳动力回到原籍,其中以湖南、湖北为主。浙江省进入前五主要原因是以温州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群,承接了部分劳动力。
广州、深圳、东莞三大城市构成3000万人口城市群,因地理位置相近、饮食习惯、城市文化类似,三大城市间人才交流日趋频繁,人才偏好也更加明确。
Part3:广深莞人才交流频繁,人才偏好鲜明
2015年东莞区域人才流入广州、深圳及其他区域的工龄比例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从工龄结构上看,东莞溢出的劳动力中,0-3年工作经验比例很高,这一群体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及技术积累,在职业定位尚未成型的阶段,愿意做新的尝试。他们更多的选择向深广发展,也有部分选择回到原籍,在熟悉的环境寻求机会。
6-12年实际上是职业生涯中比较稳定的阶段,事业和家庭相对稳定,进行迁移的成本较高,整体比例偏低。
在东莞流入其他省份的群体中,31%的比例为工作年限12年及以上。在事业有成,拥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,很多新莞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。
2015年从外地流入东莞的人才工龄比例构成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与流出情况相反,深圳流入东莞的人才多为积累一定工作经验,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,工作经验0-3年的群体从深圳流入东莞的人才较少。广州流入东莞的人才中0-3年工作经验的较高,并主要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。其他省份流入东莞的求职者中,主要是0-6年的工作经验,工资待遇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。
2015年深莞人才交流行业分布情况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东莞流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、加工制造、大型设备等支柱产业,这部分人才供应给深圳原特区外的加工制造业,提供低成本劳动力。另一方面,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劳动人才大量流出,该群体核心岗位为销售岗,反映了深圳正逐步完成产业转型——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较大。
从人才流入情况看,东莞从深圳大量引入技术型人才,其中以电子科技、加工制造及大型设备为代表。此外,随着互联网+的大力推广,通信/网络类人才同样占有极大比例。随着深圳地价水涨船高,土地供应稀缺,新增供应楼盘减少,大量房地产从业人员选择与深圳相邻,同时更具升值潜力的东莞发展。
2015年广莞人才交流行业分布情况
数据源:智联招聘大数据运营中心
广州与深圳相比,贸易占比相对较大,因此从东莞流出的人才中,耐用消费品及快速消费品的比例对比深圳高,加工制造业则较深圳低。广州第三产业占比高于深圳,劳动力结构也以第三产业为主,流入东莞的人才中,占比最大的为房地产及耐用消费品。
一方面,2015年受政策利好、供不应求等因素影响,深圳房地产市场价格疯涨,东莞借势同样取得不俗的发展,吸引一定量广州房地产从业者进入。另一方面,作为东莞传统的优势行业,耐用消费品吸纳了较多广州人才。
由此总结得出,深圳与东莞互相交换第二产业型人才,深圳输出中高端求职者,东莞提供低成本劳动力。广州与东莞的人才交流以第三产业为主,集中在房地产、耐用消费品、快速消费品等。
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,虽然东莞地区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定影响力,但整体仍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水平。就业方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,是东莞地区未来发展创新的原动力。
Part4:东莞高校就业率高于全国,毕业生更倾向创业
2015年东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
毕业生就业选择方面,2015年东莞毕业生单位就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相比国内升学及出国、出境,东莞应届生更倾向选择灵活就业/创业,在二者的选择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就业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,这与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。
2015年东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
东莞区域高校毕业生中,60%以上的应届生选择留在东莞工作。其次,流向深圳、广州两大近邻的一线城市同样占有一定比重。除东莞、深圳、广州外,多数流回广东省原籍所在地,广东省外占比较少。
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因素调查
经智联招聘对应届生的访谈调研发现,2015届毕业生获得offer主要因素集中在拥有一定实习经验、求职目标明确、专业就业前景较好、面试技巧及专业成绩等方面。未获得offer的原因主要是未满足用人单位需求、对于工作方向比较迷茫、面试机会少等。在专业基本固定的情况下,大学生应尽早确定职业定位,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,并积累实习经历及求职技巧。
2015年东莞人才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:未来人才发展建议
借助城际轨道交通等硬件条件升级,进一步开展深莞、广莞间人才交流活动,提升东莞在深广两地中高端人才心中的城市形象,以交通带动区际发展和人才交流。
工业主导型的发展局势短期内很难改变,第三产业在发展初期应保持行业的多样性,延续房地产、耐用消费品等行业优势的同时,扶持其他行业发展。
广深莞三城本科高校仅有23所,特别是东莞,缺乏较有影响力的高校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,是制约东莞向人才型城市转型的障碍,主要表现两个方面:
1.本科及以上的中高端人才主要来自外省,这部分群体很难作为东莞城市发展的持久助力,在职业初期可能向一线城市或原籍所在地转移。
2.缺乏高端人才资源,对于一些尖端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,难以吸引其进驻东莞。
未来应着力改善,加强高校就业指导,提升就业率及学生综合素质,逐步提高东莞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。
报告来源:智联招聘